开启数智新时代,共创绿色新未来——第二十四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主题大会(扬农论坛)于沪开幕
为分析新形势、新环境下农药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讨行业低碳转型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途径。10月13日,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四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主题大会(扬农论坛)于上海盛大召开。来自农药行业的领导专家、科研院所及企业代表等400余人齐聚一堂,共襄盛会。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钟华为会议致辞、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李文星、农业农村部巡视组组长王福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赵可利发表重要讲话。
李钟华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钟华秘书长指出,今年是国家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农药行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元年。在创新和开发的引领下,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将为农药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能。当前,正面临国家为“十五五”规划描绘蓝图、谋篇布局的阶段,为了促进农药产业新型工业化发展,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突出创新驱动,为行业发展持续注入源动力;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行业发展孕育新动能;三、加强全球布局,用高质量“走出去”为产能出路破题;四、实现绿色发展,遵循全球清洁低碳技术价值化的方向;五、重视智能制造,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

李文星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
李文星二级巡视员介绍了农业农村部门在农药行业管理和服务的思路和做法;建议行业协会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行业做好自律和规范运营;希望行业企业发挥主体作用,诚信规范经营,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产业力量。

王福祥
农业农村部巡视组组长
农药的科学安全使用,对于促进农药产业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提高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水平,王福祥组长表示,近年来全国农技中心与科研院校、农药企业密切合作,大力开展科学安全用药推进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针对新阶段农药科学安全使用工作,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推进农药使用提质增效;二是要推进施药技术创新革新;三是要推进农药生产应用绿色发展。

赵可利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
赵可利副所长指出,今年上半年,出口折百量制剂首次超过原药,自有产品也逐步增加。农药产业要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必须要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只有在国际市场中提升了竞争力,国内的市场份额才能更好保持,国内的粮食安全才能更好保障。另一方面要尽快完成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逐步由卖原药和贴牌加工转型向卖有自己品牌的制剂方向全面发展,将我国优质的农药产品和技术服务推出去,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精英汇聚,探讨前沿技术,分享创新成果

宋宝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
宋宝安院士指出,加强农药科技创新是农药行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内涵,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农药行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基础,加快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是农药行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聚焦于农药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绿色农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机制创新,有利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宋院士详细阐述了绿色农药创制的重要性,探讨了当前绿色农药创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介绍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突破,并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结合,要加大对绿色农药创制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钱旭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钱旭红院士从生物化学农药国内外源起、现状和类别、生物化学农药与超限制造及其研发案例四方面着手介绍了生物化学农药研究与开发应用。钱院士指出,生物化学农药是通过非传统毒性的机理,用天然产生的某些物质干扰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达到防治病虫害作用的农药。他强调,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农业的需求日益迫切,生物化学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农药行业的重要方向,其发展之路道阻且长,但潜力巨大、具有广阔前景。随着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化学农药的研发将更加精准、高效。

吕 龙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吕龙研究员在报告中回顾了含能与能量调控材料的发展历史、各个阶段的重要突破及进展。他指出,含能及能量调控材料在国防、航天、民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并强调了这类材料在不同时期对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重大贡献。他认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将是未来的主流趋势,通过将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等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理论应用于含能及能量调控材料的研究中,可以实现更多突破性的进展。

郑宝山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
作为精细化工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药行业,其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不仅体现了行业的自身需求,更是对整个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推动。郑宝山副院长指出,农药行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是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缩影。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反映了农药企业对未来市场和技术趋势的前瞻性判断,更展现了精细化工产业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积极作用。面向未来,精细化工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农药行业带来了研发创新、成本控制、精准施用和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机遇。农药企业应抓住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杨光富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绿色农药创制是国际公认的重大科技难题,开发成功一个新农药,需要合成15.9万个化合物,耗资超过3亿美元,从首次合成到上市平均历时11.3年。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新农药创制带来了曙光,且正在渗透到农药创制的方方面面。杨光富教授介绍,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使得需要真正合成筛选的化合物数量大幅度减少,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研发成本。
杨教授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和先进的算法来筛选和优化农药分子的结构,预测其活性和毒性,从而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杨教授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在提高农药研发效率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刘西莉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刘西莉教授介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农药杀菌剂的研究与应用也在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创新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开发低毒、高效、环境友好的新型杀菌剂上。刘教授详细阐述了杀菌剂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多维度的分子靶标发掘来提高杀菌剂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她强调了现代生物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靶标发现中的应用,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这些技术如何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作用机制。
会上发布了中国农药行业HSE认证企业名单及中国农药企业信用信息平台。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钟华为新增认证企业授牌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钟华、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会长/原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严端祥为平台揭幕


此次大会分别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段又生助理秘书长、华东理工大学李忠教授主持。